□票貼 吳龍貴(雲南 媒體人)
  “霧霾使鮮肺6天變黑肺,若形成黑肺,逆轉幾無可能。”日前,一則觸目驚心的新聞在網上引發熱議,這讓談PM2.5色變的公眾又一次陷入宿霧恐慌。11月18日下午,該報道中的項目負責人,復旦大學宋偉民教授對記者稱,該報道中的描述與事實不符,其本人沒有接受過相關採訪,也從未說過此類言論。(《新京報》11月19日)
  “鮮肺6天變黑肺”,確實很有轟動效應。但事實上,這則報道至少有幾處明顯的失誤。其一,“霧霾使鮮肺6天變黑肺”這個標題,無意間地弱化了這是一項針對老鼠而非直接作用於人體好房網的實驗。其二,所謂“幾乎無逆轉可能”根本就是杜撰,專家並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其三,實驗過程不是讓老鼠直接暴露於大氣中,而是把PM2.5懸液滴在鼠肺上,兩者有著極大的差異。
  可以說,這是一則經過包裝過的“壞消息”,從標題的製作,到文章的表述,以及傳播的方式,都處處流露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衝動。在這麼一個信息爆炸且快餐式閱讀的時代,人們容易被媒體牽著鼻子走,往往是僅從一個標題或者隻字片語中就很快就得出了結論。再加太平洋房屋上普遍存在的“壞消息綜合症”,人們更願意相信壞消息而不是好消息,使得一些人為製造的“壞消息”輕易就獲得了關註和認同。
  大氣污染的持續惡化,讓公眾對自身的生存環境產生了一種焦慮感,一些媒體油然產生一種所謂的“社會責任感”,即把問題說得越嚴重越好,從而形成一種輿論效應,倒逼官情趣用品方表態。
  任何時候,媒體都應該秉持客觀、中立的職業立場,真實、準確地報道新聞,而不是為了所謂的“社會責任感”去誇大事實真相。越是在“壞消息”更容易受到關註和現實下,越是能夠保持客觀和理性,有一說一,才是媒體社會責任感的真正體現。人為製造“壞消息”也是一種信息霧霾,它不僅無益於改善空氣質量,反而會徒增恐慌氣氛。  (原標題:製造“壞消息”無助改善現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rmkiflrbjj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